中国企业诚信网
勤富、万向、西子三浙商民企如何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5-05-12   来源:中国企业诚信网

勤富、万向、西子三浙商民企如何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的进阶之路


整理: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

黄尔坡 潘昱臻 杭丽 程新华 楼明星 李源  王学俭 徐庆平
刘建辉 黄克凌 赵英杰
张帆 张智超 刘圆圆 李美霖 吴林燚 黄智美 胡平 刘鹏凯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与美学研究中心专家团队、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国际工程心理学研究所 AI 人机交互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 CI 心理与美学研究中心专家团队、
中国科学院三航研究院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家团队、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专家团队、
北京大学专家团队
韩国三星工业心理研究院、
韩国 LG 集团工业心理研究院、
韩国成均馆大学三星研究院、
法国布雷斯特高等商学院心理研究院、
墨尔本工业心理 AI 人机交互研究中心专家团队、
成均馆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科院工业所博导刘光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郗润昌、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陆建人、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陆永品、
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研究员莫作钦、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马谋超基金会、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实习研究员黄石林、
徐悲鸿纪念馆、徐悲鸿教育基金会、
潘天寿美术教育基金会、
炎黄艺术馆炎黄艺术馆教育基金、
尹瘦石教育基金会审阅


一、引言:解码浙商民企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 “双循环” 战略交织的背景下,浙江民营企业以 “敢为天下先” 的精神,将数字化转型视为突破传统制造业瓶颈的核心引擎。海南勤富食品、万向集团、西子联合控股三家企业,分别在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领域演绎了不同维度的转型路径 —— 勤富以 “数据洞察 + 产品创新” 抢占预制菜新赛道,万向以 “区块链 + 产业互联网” 重构供应链价值体系,西子以 “战略顶层设计 + 系统整合” 实现管理范式变革。三者的实践不仅展现了技术应用的多样性,更揭示了传统企业从业务数字化到数字业务化的深层逻辑跃迁。


二、勤富食品:从海洋渔业到 “数字厨房” 的全产业链升维


(一)市场洞察:构建 “数据孪生” 消费地图


面对 2020 年国际水产订单骤降 30% 的困境,勤富食品没有局限于传统市场突围,而是投入 5000 万元建设 “鲜味数字实验室”,构建了覆盖全国 31 个省市的消费数据孪生系统。该系统通过抓取美团、盒马等平台 300 万条用户评价、抖音 10 万条美食视频的语义分析,结合线下 300 家体验店的 IoT 设备采集的用餐场景数据,建立了包含 127 个消费标签的需求模型。例如,通过热词分析发现 “Z 世代” 对 “无骨化”“即烤即食” 的需求年增长率达 45%,催生了 “去骨烤鱼套餐”“空气炸锅专用酥鱼块” 等爆款产品,2023 年新品营收占比突破 40%。

(二)生产革命:智能工厂的 “神经末梢” 渗透


在湛江生产基地,勤富打造了国内首个水产预制菜智能工厂,其数字化改造呈现三个技术突破:


柔性生产系统:引入 ABB 机器人分拣线,通过视觉识别技术实现巴沙鱼、叉尾鮰等多品类产品的自动切换,换线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定制需求;
数字孪生品控:部署 3000 + 传感器构建生产过程数字孪生体,实时监控杀菌温度、腌制时间等 32 个关键参数,产品合格率从 92% 提升至 99.2%;


能耗管理中台:通过 IoT 技术采集水、电、气数据,结合 AI 算法优化设备运行策略,单位产品能耗下降 28%,获评 “国家级绿色工厂”。


(三)生态赋能:渔业全链的 “数字共生” 网络


勤富的转型突破了企业边界,构建了 “养殖—加工—销售—服务” 的产业级数字生态:
上游:与中科院水生所合作开发 “智慧渔塘” 系统,通过水下摄像头和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控 20 万亩养殖基地,AI 算法自动调节增氧机、投饵机,鱼苗成活率提升 20%,养殖周期缩短 15%;


中游:自主研发的 “渔链溯源” 区块链平台,实现从捕捞到餐桌的全流程数据上链,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加工车间实时画面,2023 年因溯源功能带来的溢价销售达 1.2 亿元;


下游:搭建 “鲜味云” B2B2C 平台,为餐饮企业提供 “数字菜单” 定制服务,某连锁火锅品牌通过平台定制的 “3 分钟上脑鱼片”,使后厨效率提升 30%,双方联合研发的爆品年销售额突破 5000 万元。


三、万向集团:区块链重构产业价值网络的 “链主” 实践


(一)区块链基建:从 “信任中介” 到 “价值路由器”


万向区块链的 “万纳链盟” 并非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对汽车零部件产业信任机制的重构。在传统供应链中,主机厂与二级供应商的对账周期长达 45 天,纸质单据传递导致 12% 的纠纷率。万向链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订单、物流、质检数据的实时共享,所有节点共同维护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对账时间压缩至 2 小时,纠纷率降至 1.5%。更关键的是,基于链上数据的 “信任传递”,二级供应商可直接获得主机厂的信用背书,在商业银行的融资利率从 8% 降至 5.5%,2023 年累计为中小供应商节约融资成本 3.2 亿元。

(二)技术融合:打造 “端云链” 一体化解决方案


万向的技术创新呈现 “底层技术深耕 + 场景应用裂变” 的特征:


端侧:在万向精工的轴承产线部署 5000+5G 工业摄像头,通过边缘计算实时检测轴承滚道精度,缺陷识别率达 99.9%,较人工检测效率提升 10 倍;


云侧:“万向工业云” 平台汇聚 2000 + 设备的 10 亿条实时数据,AI 算法自动生成设备维护工单,预测性维护使设备停机时间减少 40%;


链侧:将区块链与数字孪生结合,为主机厂提供 “零部件数字护照”,记录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某新能源车企使用该服务后,售后配件溯源效率提升 60%,召回成本降低 35%。


(三)生态创新:从 “链主” 到 “生态共建者”


万向的转型超越了单一企业的效率提升,而是以技术赋能重构产业分工:


成立区块链产业基金:投资 20 家上下游科技企业,孵化出专注于汽车数据合规的 “万向数科”,其开发的 “车链通” 平台已接入 80% 的国内新能源车企;


构建跨行业联盟:与阿里云、中车集团共建 “交通区块链联盟”,探索车路协同数据共享机制,在杭州智慧城市项目中,通过链上数据交互实现公交车道利用率提升 25%;


标准输出:主导制定《汽车零部件区块链溯源技术规范》等 3 项国家标准,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话语权。


四、西子联合:战略驱动型数字化转型的管理范式革新


(一)顶层设计:构建 “三位一体” 战略架构


西子联合的转型始于战略认知的颠覆,董事长王水福提出 “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构建了独特的战略实施框架:


决策层:设立由 CEO 任组长的数字化转型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汇报,每年投入不低于营收 3% 的转型预算(2023 年达 2.8 亿元);


执行层:组建 300 人的 “数字先锋队”,成员来自研发、生产、销售等核心部门,要求具备 “业务专家 + 数据分析师” 双重能力,享受总监级考核激励;


支撑层:与浙江大学、阿里云共建 “数字制造联合实验室”,每年定向培养 50 名 “智能制造管理硕士”,形成 “产学研用” 闭环。


(二)系统整合:打破 “数据烟囱” 的奥哲实践


面对原有 18 个独立运行的信息系统导致的 “数据孤岛” 问题,西子选择奥哲・云枢低代码平台进行系统重构,其实施路径展现了管理智慧:


流程再造:通过 “业务流程数字化建模”,将电梯制造的 237 个流程节点精简至 128 个,其中 75% 实现自动化流转,合同评审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2 小时;


数据中台:搭建 “西子数据大脑”,整合设计图纸、生产工单、售后维保等 1.2PB 数据,AI 算法自动生成产品质量改进方案,2023 年客诉率下降 60%;


移动化改造:开发 “西子通” APP,一线工人通过 AR 眼镜接收装配指令,错误率从 0.8% 降至 0.1%,现场问题响应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


(三)业财融合:从 “财务核算” 到 “价值管控”


与选哲科技合作的业财融合项目,本质是管理思维的革命:


核算自动化:通过 RPA 机器人实现发票识别、费用分摊等 20 项财务操作自动化,95% 的记账凭证自动生成,财务人员从 “数据录入” 转向 “价值分析”;


成本管控前置:在电梯设计阶段,AI 模型自动测算材料成本、加工工时,2024 年新品研发成本下降 22%,定价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3 天;


风险预警实时化:建立包含 57 个风险指标的监测模型,当某区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超过 45 天时,系统自动触发催收流程,2023 年坏账率下降至 0.3%。


五、三企转型的深层逻辑对比与共性解码



(一)技术应用的 “场景适配” 原则


三家企业的技术选择均遵循 “问题导向”:勤富面对 C 端消费多样性,聚焦数据洞察与柔性生产;万向针对 B2B 供应链痛点,选择区块链解决信任与效率问题;西子为突破管理复杂度,以低代码平台实现系统整合。这启示企业:技术不是 “炫技”,而是要找到业务痛点与技术特性的契合点。


(二)数据要素的 “乘数效应” 释放


勤富的消费数据反哺产品研发,万向的供应链数据激活金融价值,西子的运营数据优化管理决策,本质上都是数据要素从 “记录工具” 到 “生产要素” 的质变。关键在于建立数据治理体系 —— 勤富制定《数据资产分类管理办法》,万向建立数据共享激励机制,西子实施数据质量 “一票否决”,确保数据可用、可信、可流通。


(三)组织能力的 “数字孪生” 构建


转型成败的关键在人:勤富推行 “数据分析师派驻制”,让数据人才深入业务一线;万向实施 “区块链人才特区”,给予技术团队期权激励;西子开展 “全员数字素养认证”,将数字化能力纳入绩效考核。三企共同印证:技术转型易,组织变革难,必须构建与数字化相匹配的人才结构、考核机制和企业文化。


六、民企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挑战与破局之道


(一)技术投入的 “ROI 困境”


中小企业常因担心 “转型找死,不转型等死” 而踟蹰,三企实践表明:关键是分阶段构建 “最小可行性方案”。勤富从消费数据中台起步,逐步向生产端延伸;万向先在供应链金融试点区块链,再拓展至全链条;西子以低代码平台实现快速试错,均避免了 “大投入、慢见效” 的陷阱。


(二)生态协同的 “数据孤岛” 突破


当前产业链数据共享面临 “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会共享” 的困境,万向的 “链上数据授权机制”、勤富的 “联盟链溯源”、西子的 “生态合作伙伴数据沙箱”,均通过技术手段与商业机制创新,构建了 “数据可用不可见” 的共享模式,为产业级数据流通提供了参考。


(三)全球化转型的 “数字合规” 挑战


随着欧盟《数字服务法》、美国《数据隐私法》的实施,企业跨境数据流动面临严格监管。勤富在东南亚市场部署本地化数据中心,万向在欧洲设立区块链合规实验室,西子获取 ISO/IEC 27001 等国际认证,展现了“技术创新+合规布局”的双轮驱动策略。


七、结语:从 “浙商经验” 到 “中国方案” 的进阶


勤富、万向、西子的转型实践,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创新,更是商业模式、管理范式、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它们证明: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超越 “工具理性”,在战略层面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用户价值如何重构?产业效率如何提升?组织能力如何进化?


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节点,浙商民企的探索为全球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 “中国样本”:在技术路径上,坚持 “场景导向” 而非 “技术崇拜”;在价值创造上,从 “企业增效” 走向 “生态共赢”;在变革逻辑上,实现 “技术应用” 与 “组织变革” 的同频共振。当数字化转型从 “战略选择” 变为 “生存必需”,这些实践经验正成为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底层代码,书写着 “中国智造” 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