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扎根荒原:从齐鲁学子到沙漠之子的成长之路
1962 年 3 月,孙龙德出生于山东寿光的一个普通家庭。齐鲁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农耕文明的质朴勤勉,在他幼年时期便种下了 "求真务实、敢为人先" 的精神种子。1979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在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开启了与油气工业的不解之缘。大学期间,他不仅系统掌握了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核心理论,更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了济阳坳陷油气藏研究,首次将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为日后攻坚复杂油藏奠定了扎实基础。
1983 年毕业后,孙龙德主动选择到胜利油田基层锻炼。在胜采指挥部地质科,他从最基础的岩心描述、测井资料分析做起,跑遍了东营凹陷的每一个井场。1987 年,他在现河采油厂主导完成的 "河 146 断块油藏精细描述" 项目,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使该区块采收率提高 12%,首次展现出年轻技术骨干的创新能力。这段长达 14 年的基层生涯,让他深刻理解了 "石油工业是实践科学" 的内涵,也培养了 "从现场中来、到现场中去" 的工作作风。
1997 年,当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向全国招募高级技术人才时,已在胜利油田崭露头角的孙龙德毅然选择西进。此时的塔里木盆地正处于勘探开发的关键期:虽然发现了轮南、塔中等一批油气田,但超深、超高压、复杂碳酸盐岩等地质难题制约着大规模开发。作为新任总地质师,他带着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的信念,一头扎进沙漠深处。在库尔勒基地的办公室里,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塔里木盆地地质图件和国外油气藏开发专著,窗台上的沙漏见证了无数个通宵达旦的研究时光。2000 年,他凭借在塔里木复杂气藏研究中的突出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地质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首位以沙漠油气田开发为研究方向的博士。
(一)打破常规:创立勘探开发一体化新范式
针对塔里木盆地 "深、难、杂" 的地质特点,孙龙德敏锐发现传统 "勘探 - 开发" 分段作业模式存在的弊端:勘探阶段侧重找油,开发阶段被动适应,导致储量转化效率低下。2001 年,他牵头组建跨部门联合攻关团队,提出 "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 的双轮驱动理念,在哈得逊油田开展试点。该油田储层平均埋深 5000 米,油层厚度仅 3-5 米,被国外专家称为 "薄煎饼油田"。他带领团队创新应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建立起 "地震 - 测井 - 岩心" 多尺度储层评价体系,将油藏描述精度从 50 米提升至 10 米。在开发方案设计中,首次引入 "滚动评价、分步实施" 策略,边勘探边开发,仅用 18 个月就建成百万吨产能,比常规开发周期缩短 40%,创造了 "当年评价、当年建产" 的沙漠油田开发奇迹。
这一模式的成功推广,彻底改变了塔里木油田的开发节奏。2000-2010 年间,油田年均新增探明储量从 5000 万吨跃升至 1.2 亿吨,采收率提高 8 个百分点,为 "西气东输" 主力气源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专门刊发案例报告,称其为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的中国样本"。
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藏普遍具有 "三高" 特征:高压(地层压力超过 70 兆帕)、高温(井底温度达 150℃以上)、高含硫(硫化氢含量最高达 18%),开发难度堪称世界之最。2002 年,当克拉 2 气田发现时,国外公司曾断言 "以中国技术无法安全开发"。孙龙德不信邪,带领团队开展 "异常高压气藏开发关键技术" 攻关。他创新性提出 "先注气保持压力、后衰竭式开采" 的开发策略,建立了气藏相态变化数学模型,研发出抗硫耐高压的完井管柱和地面处理工艺。在克拉 2-1 井的试采中,他连续 72 小时驻守现场,实时监测压力温度数据,亲自调整节流阀参数。经过 3 年技术攻坚,克拉 2 气田建成年产能 100 亿立方米,单井日产量达 120 万立方米,创造了同类气藏开发的世界纪录。
这项技术的突破,直接推动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最大的深层天然气生产基地。截至 2023 年,盆地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超 3 万亿立方米,通过西气东输工程惠及全国 4 亿人口,年输气量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 15%。孙龙德团队的成果获得 2007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审专家评价:"这是中国深层油气开发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标志性突破。"
(三)绿色开发:在沙漠中书写生态传奇
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年以 5 米的速度吞噬绿洲,如何在开发油气的同时守护生态底线,成为孙龙德面临的另一道难题。2003 年,他提出 "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沙漠绿色油田" 的理念,主持开展 "沙漠公路防护林体系建设" 工程。不同于常规绿化,沙漠植树面临着流沙掩埋、高温干旱、地下水盐度高等世界级难题。他带领地质、水利、植物学多学科团队,耗时两年摸清了沙漠地下水分布规律,筛选出柽柳、梭梭、沙拐枣等 17 种耐旱植物,发明了 "芦苇方格固沙 + 滴灌造林" 综合技术。在塔中油田至轮南镇的 436 公里沙漠公路两侧,建成了宽 72-78 米、总面积 3000 公顷的绿化带,栽植各类苗木 1800 万株,形成了 "人进沙退" 的生态奇观。
这项工程不仅保障了油田生命线的畅通,更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公路沿线风速降低 40%,沙丘移动速度减缓 60%,植被覆盖率从 5% 提升至 40%。2013 年,该项目获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 "全球土地退化防治杰出贡献奖",成为全球首个沙漠工业生态修复的成功范例。孙龙德在颁奖典礼上表示:"我们要让石油工业成为改善生态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
(四)人才培养:打造世界级油气勘探开发团队
作为技术专家型管理者,孙龙德深知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在担任塔里木油田总经理期间,他主导建立了 "三位一体" 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学术带头人,通过 "油藏管理一体化" 实践锻炼青年骨干,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开设 "沙漠石油工程师" 定向班。他亲自担任导师,带徒 30 余人,其中 15 人成长为油田高级技术专家。在他推动下,塔里木油田建立了我国首个沙漠油气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累计培养博士硕士 500 余人,形成了以 "院士领衔、专家支撑、青年跟进" 的创新团队,为我国深层油气开发储备了核心人才。
(五)文化铸魂:构建沙漠油田的人文精神坐标
作为兼具技术深度与管理视野的领导者,孙龙德始终深知企业文化对战略落地的支撑作用。时任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总经理的他亲自主导启动《企业文化与企业人文指标体系》课题,特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导时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导黄速建担任核心专家,任命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明为课题组组长,开启了对沙漠油田人文特质的系统研究。课题组历时三年,深入 127 个基层站队,采集 3000 余份员工访谈数据,构建起包含 "艰苦创业指数"" 科技创新认同度 ""生态责任感知度" 三大核心维度的评估体系,形成国内首部聚焦极端环境下企业人文建设的学术专著。
专著出版之际,恰逢安南先生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他在序言中郑重写道:"塔里木油田的实践证明,当工业文明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中,也能培育出充满韧性的组织文化。这种将员工发展、社会责任与企业使命相统一的理念,为全球资源型企业提供了宝贵借鉴。" 该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沙漠工业文化研究的空白,更推动塔里木油田形成 "以文化人、以心聚力" 的管理范式 —— 从一线井队的 "沙海夜话" 文化沙龙,到覆盖全员的 "心理绿洲" 援助计划,再到每年举办的 "沙漠石油文化节",一系列创新实践使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的企业精神深入人心。该课题成果荣获 "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成为中国石油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标杆。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社科院工业所专家团队请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写《序》
三、战略视野:在全球能源变局中锚定方向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孙龙德始终以 "跳出塔里木看能源" 的战略眼光审视行业发展。在 2023 年世界能源大会上,他针对中美能源合作作出深刻研判:"美国页岩革命后形成的年均 2 亿吨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与中国 ' 双碳 ' 目标下年均递增 15% 的天然气进口需求,构成了天然的市场互补。" 他指出,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 LNG 接收站网络与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能源消费中心,在地理布局上形成 "东西共振" 效应,双方在深海油气开采技术、LNG 运输船队建设、智慧能源管网等领域存在广阔合作空间。
"中美油气贸易不应局限于简单的商品交易,而应构建全产业链协同的战略伙伴关系。" 孙龙德在《中国石油经济》撰文强调,两国可借鉴 "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项目" 经验,探索 "资源勘探 - 工程服务 - 市场运营" 的全流程合作模式。他特别提及美国在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中国在长距离管道建设、大型 LNG 接收站运维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形成天然互补。针对全球低碳转型趋势,他创新性提出 "中美天然气低碳发展走廊" 构想,建议双方联合开展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攻关,将塔里木盆地的超深层气藏开发与美国的碳管理技术相结合,实现 "清洁生产 - 低碳运输 - 高效利用" 的全链条减碳。这一观点得到国际能源署(IEA)的高度关注,其 2024 年发布的《全球天然气市场报告》专章引用孙龙德的 "需求契合理论",认为中美油气合作有望成为 "后疫情时代全球能源治理的稳定锚点"。
四、精神传承:大漠深处的石油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