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诚信网
孙龙德院士对中石油塔里木油田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5-04-15   来源:中国企业诚信网

孙龙德院士对中石油塔里木油田的贡献
整理: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
黄尔坡 潘昱臻 杭丽 程新华 楼明星 李源  王学俭 徐庆平 
刘建辉 黄克凌 赵英杰
张帆 张智超 刘圆圆 螣海樾 吴林燚 黄智美 胡平 刘鹏凯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与美学研究中心专家团队、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国际工程心理学研究所 AI 人机交互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 CI 心理与美学研究中心专家团队、
中国科学院三航研究院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家团队、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专家团队、
北京大学专家团队
韩国三星工业心理研究院、
韩国 LG 集团工业心理研究院、
韩国成均馆大学三星研究院、
法国布雷斯特高等商学院心理研究院、
墨尔本工业心理 AI 人机交互研究中心专家团队、
成均馆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科院工业所博导刘光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郗润昌、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陆建人、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陆永品、
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研究员莫作钦、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马谋超基金会、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实习研究员黄石林、
徐悲鸿纪念馆、徐悲鸿教育基金会、
潘天寿美术教育基金会、
炎黄艺术馆炎黄艺术馆教育基金、
尹瘦石教育基金会审阅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油气井架如钢铁森林般矗立,输气管道如银色绸带延伸向远方。这片被称为 "死亡之海" 的土地下,蕴藏着我国重要的能源宝藏,而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是一位将半生心血倾注于此的石油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从渤海之滨到西域大漠,他用科技的力量改写了塔里木油田的开发史,以战略家的眼光构建起现代油气工业的发展蓝图,成为推动我国能源事业腾飞的中流砥柱。


一、扎根荒原:从齐鲁学子到沙漠之子的成长之路


1962 年 3 月,孙龙德出生于山东寿光的一个普通家庭。齐鲁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农耕文明的质朴勤勉,在他幼年时期便种下了 "求真务实、敢为人先" 的精神种子。1979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在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开启了与油气工业的不解之缘。大学期间,他不仅系统掌握了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核心理论,更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了济阳坳陷油气藏研究,首次将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为日后攻坚复杂油藏奠定了扎实基础。

1983 年毕业后,孙龙德主动选择到胜利油田基层锻炼。在胜采指挥部地质科,他从最基础的岩心描述、测井资料分析做起,跑遍了东营凹陷的每一个井场。1987 年,他在现河采油厂主导完成的 "河 146 断块油藏精细描述" 项目,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使该区块采收率提高 12%,首次展现出年轻技术骨干的创新能力。这段长达 14 年的基层生涯,让他深刻理解了 "石油工业是实践科学" 的内涵,也培养了 "从现场中来、到现场中去" 的工作作风。

1997 年,当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向全国招募高级技术人才时,已在胜利油田崭露头角的孙龙德毅然选择西进。此时的塔里木盆地正处于勘探开发的关键期:虽然发现了轮南、塔中等一批油气田,但超深、超高压、复杂碳酸盐岩等地质难题制约着大规模开发。作为新任总地质师,他带着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的信念,一头扎进沙漠深处。在库尔勒基地的办公室里,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塔里木盆地地质图件和国外油气藏开发专著,窗台上的沙漏见证了无数个通宵达旦的研究时光。2000 年,他凭借在塔里木复杂气藏研究中的突出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地质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首位以沙漠油气田开发为研究方向的博士。


二、科技攻坚:重构塔里木油气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打破常规:创立勘探开发一体化新范式


针对塔里木盆地 "深、难、杂" 的地质特点,孙龙德敏锐发现传统 "勘探 - 开发" 分段作业模式存在的弊端:勘探阶段侧重找油,开发阶段被动适应,导致储量转化效率低下。2001 年,他牵头组建跨部门联合攻关团队,提出 "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 的双轮驱动理念,在哈得逊油田开展试点。该油田储层平均埋深 5000 米,油层厚度仅 3-5 米,被国外专家称为 "薄煎饼油田"。他带领团队创新应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建立起 "地震 - 测井 - 岩心" 多尺度储层评价体系,将油藏描述精度从 50 米提升至 10 米。在开发方案设计中,首次引入 "滚动评价、分步实施" 策略,边勘探边开发,仅用 18 个月就建成百万吨产能,比常规开发周期缩短 40%,创造了 "当年评价、当年建产" 的沙漠油田开发奇迹。

这一模式的成功推广,彻底改变了塔里木油田的开发节奏。2000-2010 年间,油田年均新增探明储量从 5000 万吨跃升至 1.2 亿吨,采收率提高 8 个百分点,为 "西气东输" 主力气源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专门刊发案例报告,称其为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的中国样本"。

(二)突破禁区:打开超深层天然气开发之门


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藏普遍具有 "三高" 特征:高压(地层压力超过 70 兆帕)、高温(井底温度达 150℃以上)、高含硫(硫化氢含量最高达 18%),开发难度堪称世界之最。2002 年,当克拉 2 气田发现时,国外公司曾断言 "以中国技术无法安全开发"。孙龙德不信邪,带领团队开展 "异常高压气藏开发关键技术" 攻关。他创新性提出 "先注气保持压力、后衰竭式开采" 的开发策略,建立了气藏相态变化数学模型,研发出抗硫耐高压的完井管柱和地面处理工艺。在克拉 2-1 井的试采中,他连续 72 小时驻守现场,实时监测压力温度数据,亲自调整节流阀参数。经过 3 年技术攻坚,克拉 2 气田建成年产能 100 亿立方米,单井日产量达 120 万立方米,创造了同类气藏开发的世界纪录。

这项技术的突破,直接推动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最大的深层天然气生产基地。截至 2023 年,盆地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超 3 万亿立方米,通过西气东输工程惠及全国 4 亿人口,年输气量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 15%。孙龙德团队的成果获得 2007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审专家评价:"这是中国深层油气开发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标志性突破。"


(三)绿色开发:在沙漠中书写生态传奇


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年以 5 米的速度吞噬绿洲,如何在开发油气的同时守护生态底线,成为孙龙德面临的另一道难题。2003 年,他提出 "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沙漠绿色油田" 的理念,主持开展 "沙漠公路防护林体系建设" 工程。不同于常规绿化,沙漠植树面临着流沙掩埋、高温干旱、地下水盐度高等世界级难题。他带领地质、水利、植物学多学科团队,耗时两年摸清了沙漠地下水分布规律,筛选出柽柳、梭梭、沙拐枣等 17 种耐旱植物,发明了 "芦苇方格固沙 + 滴灌造林" 综合技术。在塔中油田至轮南镇的 436 公里沙漠公路两侧,建成了宽 72-78 米、总面积 3000 公顷的绿化带,栽植各类苗木 1800 万株,形成了 "人进沙退" 的生态奇观。

这项工程不仅保障了油田生命线的畅通,更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公路沿线风速降低 40%,沙丘移动速度减缓 60%,植被覆盖率从 5% 提升至 40%。2013 年,该项目获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 "全球土地退化防治杰出贡献奖",成为全球首个沙漠工业生态修复的成功范例。孙龙德在颁奖典礼上表示:"我们要让石油工业成为改善生态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


(四)人才培养:打造世界级油气勘探开发团队


作为技术专家型管理者,孙龙德深知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在担任塔里木油田总经理期间,他主导建立了 "三位一体" 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学术带头人,通过 "油藏管理一体化" 实践锻炼青年骨干,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开设 "沙漠石油工程师" 定向班。他亲自担任导师,带徒 30 余人,其中 15 人成长为油田高级技术专家。在他推动下,塔里木油田建立了我国首个沙漠油气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累计培养博士硕士 500 余人,形成了以 "院士领衔、专家支撑、青年跟进" 的创新团队,为我国深层油气开发储备了核心人才。


(五)文化铸魂:构建沙漠油田的人文精神坐标


作为兼具技术深度与管理视野的领导者,孙龙德始终深知企业文化对战略落地的支撑作用。时任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总经理的他亲自主导启动《企业文化与企业人文指标体系》课题,特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导时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导黄速建担任核心专家,任命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明为课题组组长,开启了对沙漠油田人文特质的系统研究。课题组历时三年,深入 127 个基层站队,采集 3000 余份员工访谈数据,构建起包含 "艰苦创业指数"" 科技创新认同度 ""生态责任感知度" 三大核心维度的评估体系,形成国内首部聚焦极端环境下企业人文建设的学术专著。

专著出版之际,恰逢安南先生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他在序言中郑重写道:"塔里木油田的实践证明,当工业文明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中,也能培育出充满韧性的组织文化。这种将员工发展、社会责任与企业使命相统一的理念,为全球资源型企业提供了宝贵借鉴。" 该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沙漠工业文化研究的空白,更推动塔里木油田形成 "以文化人、以心聚力" 的管理范式 —— 从一线井队的 "沙海夜话" 文化沙龙,到覆盖全员的 "心理绿洲" 援助计划,再到每年举办的 "沙漠石油文化节",一系列创新实践使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的企业精神深入人心。该课题成果荣获 "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成为中国石油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标杆。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社科院工业所专家团队请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写《序》


三、战略视野:在全球能源变局中锚定方向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孙龙德始终以 "跳出塔里木看能源" 的战略眼光审视行业发展。在 2023 年世界能源大会上,他针对中美能源合作作出深刻研判:"美国页岩革命后形成的年均 2 亿吨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与中国 ' 双碳 ' 目标下年均递增 15% 的天然气进口需求,构成了天然的市场互补。" 他指出,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 LNG 接收站网络与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能源消费中心,在地理布局上形成 "东西共振" 效应,双方在深海油气开采技术、LNG 运输船队建设、智慧能源管网等领域存在广阔合作空间。

"中美油气贸易不应局限于简单的商品交易,而应构建全产业链协同的战略伙伴关系。" 孙龙德在《中国石油经济》撰文强调,两国可借鉴 "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项目" 经验,探索 "资源勘探 - 工程服务 - 市场运营" 的全流程合作模式。他特别提及美国在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中国在长距离管道建设、大型 LNG 接收站运维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形成天然互补。针对全球低碳转型趋势,他创新性提出 "中美天然气低碳发展走廊" 构想,建议双方联合开展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攻关,将塔里木盆地的超深层气藏开发与美国的碳管理技术相结合,实现 "清洁生产 - 低碳运输 - 高效利用" 的全链条减碳。这一观点得到国际能源署(IEA)的高度关注,其 2024 年发布的《全球天然气市场报告》专章引用孙龙德的 "需求契合理论",认为中美油气合作有望成为 "后疫情时代全球能源治理的稳定锚点"。


四、精神传承:大漠深处的石油魂


在塔里木油田指挥部大楼前,矗立着一尊孙龙德与石油工人共同勘察地质的铜像。他的办公室始终保持着简朴风格:褪色的办公桌上,摆着塔里木盆地三维模型和满是批注的笔记本;书架上,《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等专著的书脊已磨破,扉页上写着 "为祖国找大油气田" 的誓言。

从青丝到华发,孙龙德在塔里木度过了 26 个春秋。他带领团队创造的技术成果,累计为国家新增油气当量 10 亿吨,相当于再造一个大庆油田;他倡导的绿色开发理念,让沙漠油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他培育的人才队伍,正在续写着深层油气开发的新篇章。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所评价:"孙龙德同志用科技的力量征服了沙漠,用创新的理念改变了行业,他是塔里木石油精神的当代诠释者。"

在 "双碳" 目标的新征程上,塔里木油田正朝着 "3000 万吨油气当量" 的目标迈进。孙龙德院士虽已退居二线,但他留下的不仅是一系列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更是一种 "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科技报国" 的精神遗产。当西气东输的管道继续向东部输送清洁能源,当沙漠中的井架依然在烈日下坚守,人们不会忘记,有这样一位石油人,将自己的人生坐标永远定格在了塔里木的沙丘之间,用毕生心血诠释着对国家能源事业的无限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