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诚信网
书法美学在工业文化和抽蓄公司VI规划 设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12-07   来源:中国企业诚信网
刘光明 黄尔坡 楼明星 高静 罗冬青 杨文广 刘圆圆 李源 项一中 周宝宗

书法是集实用性、鉴赏性、审美性于一体的艺术;书法的成就源出于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精业精神;书法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的,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启功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实用性与审美愉悦性的统一;审美实践与精业精神的统一;时代审美情趣与社会历史性的统一。


启功老先生住在北师大红楼时,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书法应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生产,总之,服务于人民。


启功为各类企业、机构题写的匾额非常多:如为岳阳楼文化艺术中心、周原博物馆等。
  


爱新觉罗·启功,生于1912年,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书画鉴定家和评论家。在求学生涯方面,法苏恬(2022)评价启老求学生涯包含多种教育形式,既有中国家学传承、私塾学习,也有西式教会、学校受教经历。在书法技艺方面,宋维峰(2022)评价启老在研习欧体、柳体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书写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的“启体”。


启老给我的印象是广师求艺,交游雅集,正如他自己所说:“大约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我有幸结识了当时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学者,如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溥心畬、溥雪斋、齐白石等,并向其中的一些人正式拜过师。在他们的教诲下,我日后比较见长的那些知识、技艺才打下根基,得到培养。(2009)”


启功说他特别喜欢陆维钊先生的篆隶书法,陆老书法的特点是左右上下拉开,有时甚至难以分辨字行,字中间好像有一个空出的十字街口,但综而观之并不失其和谐,更显其力度,字的四角向四方拉开去,又有一种向心力牵住,欲离不离,欲坠不坠之感。启功认为,陆维钊先生的篆书参法《大三公山》、《三阙》、《禅国山》。《大三公山》碑的字体在篆隶之间,笔画由秦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三阙》之一的太室石阙,圆润古朴,兼有篆意,《天发神谶》碑非篆非隶,下笔处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启功认为陆老先生在书法上最大的功绩在于能从竹木简牍隶书和浓重的篆书中清楚地观察出其中流变的脉络,洞悉其用笔方法,吸收其营养。陆老创造了扁形篆隶书,长形篆隶书,和带有竹简意味的篆隶书,进入七十年代后所作篆体都是扁形的,于大开合参差错落之中,气势磅礴,人称为“蜾扁体”。


启老在书法美学思想上的造诣更是一绝。李洪智(2023)评论启老书法作品的文辞呈现出学问之美、韵律之美、礼仪之美等美学特征,映射出其雄厚的字外功夫。要文慧(2023)指出启先生书学思想是学书实践的真实写照,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启老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实用性与审美愉悦性的统一;审美实践与精业精神的统一;时代审美情趣与社会历史性的统一。


启功认为,书法的实用性与审美愉悦性的统一,是书法艺术的最大特点。李艳辉(2022)通过研究表示书法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和其实用性有很大的关系。启功在讲课和著书中多次强调,书法是最普及的艺术,几乎每个人从识字起就从事了这门艺术的学习,它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每天大量的工作事务都离不开它。书法是集实用性、鉴赏性、审美性于一体的艺术。


启功曾说过,"书"比金、石、画的作用和用途大得多、广得多。生活中的各个地方,无不与书法有关。也可以说。书法无处不在,并发挥着极大的效用。从书法作品、实用的装饰品到书信往来和作为交际语言的记录工具,两人以至两国的信用证明和签字,都要用书法。书法活动既可以锻炼人的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养精神,收到健身怡心、陶冶性情的效果。总而言之,今天的书法有这么多的爱好者。原因很简单,就是它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密切的关系又非常长久。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现在可以寄照片,甚至传真,这是"千里面目"。但古代没有,古代靠看信来传达感情,一看到信中字的笔迹,使人感到视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格、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今天被视为书法珍品的许多古代的书家的墨迹,原来也只不过是日常用于交际、通讯的手书手迹。欧阳修云:"所谓法帖者,率皆吊哀、候病、叙暖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使人骤见惊绝,守而视之,其意态愈无穷尽。"西晋文学家陆机草书《平复帖》就是一封信札,此书体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结体茂朴,笔意苍劲,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内,可算是最古的名人纸上墨迹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是写给仆射郭英义的书信,故又称《与郭仆射书》。此书笔意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奇古豪宕,元气浑然,可与王羲之《兰亭序》并峙。如今这些墨宝都成了稀世珍宝。


在启功看来,文字在书写过程中,逐渐产生出审美愉悦性的功能,人们又有意识地将这种功能加以扩大,力求其美。这样对书法的美的追求就逐渐发展起来了。为了不断提高书法的审美效果和使用上的便利,人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艰苦而长期的探索:一是从书法技艺上,一是从书法工具上,从这两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因为书法的美不仅与书写主体,书法家的技法有关,而且还与书写的客体、书法工具(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质量有关。我国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毛笔,《尚书》和《诗经》中就有用毛笔的记载。最初的笔墨,是用兽毛束成,蘸以松烟调成的墨汁,即可在陶器、甲骨、竹简上写字了。兽毛具有弹性和毛细作用,可以摄住墨汁。晋唐以后笔的制作技术越来越发达,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在书家手中可得心应手地写出肥瘦、方圆、疾涩、藏露、浓淡、枯湿等多种效果的书法作品。这大大提高了书法作品的观赏作用、审美效果和审美价值。


启功在谈到书法的实用性和审美愉悦性的统一时指出,练习书法可以起到调心养气,健身怡心和陶冶人的艺术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的目的。因为人在全神贯注作书的过程中,他的大脑完全处于一种"入静"的状态,它不像长时间读书那样损伤目力,不像长时间下棋打牌那样绞尽脑汁,也不同于写作和翻译,提起欲罢不能,受苦苦思索之煎熬,书法是兴来则书,兴尽则止,使身心得到调节。在作书时排除一切杂念,犹如进入气功状态一般,是非常理想的修炼身心的方法。周星莲曾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作书可以抹去愁苦忧悲,排遭思绪。从书法的发展史看,书法艺术越来越着眼于人生、性情,并进一步升华为一种身心的、道德情操的修养。书法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和境界,还有更深刻的、文化的、社会历史的原因。汉字与中国书法都是取法于自然的,汉民族龙风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集中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古代艺术思想中,作为图腾艺术的自然物与氏族、民族的人是同一的,人被赋予了自然物的某些能力和特征。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更是把自然审美伦理化,把自然界的山之美,水之美融进了伦理的内含,乐山乐水是仁人智者的禀赋,这正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内涵。书品的最高境界是取法自然,是将自然美的因素表现在书法之中,由此达到与自然的统一。人品的最高境界也应当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自然原形中发现美,按照美的尺度塑造理想的人格、对人生加以伦理的影响与提升,这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特征同样表现在书法影响人生、书品影响人品的过程之中。如果说日常功用性是实用性的浅层次的内涵的话,那么审美伦理化所引发的书法影响人生、书品影响人品的中国传统审美倾向则是书法实用性的更深层次的内涵。这种实用性和审美情趣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启功认为,书法艺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自从有写字这个人类活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化的要求、审美化的要求,启功说,秦汉以来的墨迹近年来出土很多,这里面字形、字体、笔法、风格变化极多。以前人们只能看到汉简,自湖北睡虎地秦简出土后,人们就可以看到秦代人的"肉迹"了,秦简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这些作品都是出自无名氏之手,他们是不出名的书法家。古代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只有许多抄竹简的,包括以后历代刻碑的工匠。到了唐朝才有文人写碑,唐太宗爱写字,自己写了两个碑(《晋祠铭》和《温泉铭》),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薛曜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人都写碑。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经文,其书法水平真有远远超过写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行书书法也有比《晋祠铭》写得好的,只因为他们不是皇帝和大官所书,不被人重视。其实唐朝有许多无名氏的书法家,甚至工匠,他们的书法水平是很高的,写的字非常精美。这里面蕴含着一个真谛:书法的成就源出于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精业精神。


启功经常用齐白石早年刻苦学习的事迹来教导青年和从事书画学习的学生,以启发他们一丝不苟的精业、敬业精神。他常提起齐白石亲手描的两本书;一本是《介子园画谱》,一本是用《二金蝶堂印谱》,那本画谱没有画上颜色,可见当时根据的底本并不是套版设色的善本。齐白石描得一丝不苟,连那些枯笔破锋都不走样。这本子可惜已经残缺不全了。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二金蝶堂印谱》,启功那时虽没有见过许多印谱,但常看蘸印泥打印泥出来的印章,它们与用笔描成的有明显的差异。而宋元人用的墨印,却完全没有见过。当时启功打开齐白石手描的那本印谱时,惊奇地、脱口而出地问了一句:"怎么?还有墨色印泥呀?"及至启功得知是用笔描成的,再仔细去看,仍然看不出笔描的痕迹。后来启功经常告诫青年:"艺术的成就,绝不是单靠照猫画虎的描摹,我也不是在这里提倡描摹,我只是要说明齐老先生在青年时得到参考书的困难,偶然借到了,又是如何仔细地复制下来,以备随时翻阅借鉴。要说明齐老先生在艰难的条件下是如何刻苦用功的,他那种看去横涂竖抹的笔画,又是怎样走过精雕细琢的道路的。


那时候启功经常到跨车胡同齐白石居室看齐老作画。一次启功看到齐白石正在画一个渔翁,手提竹篮,肩荷钓竿,身披蓑衣,头戴箸笠,赤着脚,站在那里,原是齐先生常画的一幅稿本。那天齐白石铺开纸,拿起炭条,向纸上仔细端详,然后一一画去,使启功惊讶的是齐白石画笔那样毫无拘束,造形又那么不求形似,满以为临纸都是信手一挥,没想到起草时却是如此精心!一次启功请教齐白石画山水画学哪一家的好,齐白石回答说:"山水只有大涤子(即石涛)画得好。"启功问好在哪里,齐白石说:"大涤子画的树最直,我画不到他那样。"齐白石还说到一个名叫瑞光的和尚,另一个叫吴熙曾(即吴镜汀)的画家临摹石涛很出名。齐白石很欣赏他俩的作品。但齐白石最佩服的是吴昌硕。一次启功看到齐白石屋内挂着一张吴昌硕的紫藤花图,正在仔细揣摩时,齐白石插话说:"你看,哪里是他画得像葡萄藤,分明是葡萄藤像它呀!"因为齐白石院内有一架紫藤,那里正在开花,言下之意是吴昌硕的紫藤花图与他院中的葡萄藤没有什么区别,赞吴老功底之深。启功从齐白石所说的师法自法、师法古人中得到很大启示,并为齐白石一丝不苟的精业、敬业精神所折服。


启功认为,书法审美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历史性。潘杨(2021)表示历代名家辈出,书法艺术的历史也是不断创新的历史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特色,但追根溯源,不难发现书法的发展无不是在对古人的继承上创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书法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的,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它又是各个历史时期书法技艺的历史积淀,各个时代的书家为推动和发展书法艺术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启功在《书法与中国文化》一书《序言》中说: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从篆体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到了晋朝以后,真书(即楷书、正书)开始定形。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各异,但字形的结构形式是一致的。各种字体所运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真书至今仍在运用。为什么真书能运用这么久?因为这种字形在组织上有它的优越性。字形准确,写起来方便,转折自然,不可连写。真书写得萦连一点就是行书了。千姿百态的真书、行书作品不断出现,风格多种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唯物史观认为,艺术来源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是劳动人民创造了艺术。但是,客观地说,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帝王在传播、推崇某种艺术中曾经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有时他们的审美观和审美导向甚至影响或左右着某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晋武帝、唐太宗、唐明皇、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宜宗、唐昭宗、武则天、梁太祖、梁末帝、周世宗及五代的李后主、宋代的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守、宋徽宗,宋高宗都是历代帝王中酷爱书法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活动、艺术成就以及他们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对书法发展的影响,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启功说,武则天为其父母所造《法华经》字体精严,雅近欧书皇甫诞、温大雅诸碑,而且脉腴润,故非石刻所能及。其识语、文词巧丽,与书相称,俱当时之首选,

唐太宗酷爱王书是出了名的,启功在《兰亭帖》一文中指出,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子弟们在山阴(今绍兴)的兰亭地方举行"修视"盛会,大家当场赋诗,王羲之作序《兰亭》,所书堪称书法名篇,原迹后被唐太宗殉葬于昭陵之中。在唐前梁武帝曾经搜集过王羲之书迹,后经候景之乱多有损失,隋炀帝经江都,船载二王书帖在内的图书又大半沉入河底。隋末又经一次战乱,至唐初已是所存无几。唐太宗即位后动用国力以高价购求王书,在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颁布敕令,自起居郎褚遂良对真伪混杂的王书二千二百九十纸进行审定甄别,装为一百二十八卷。此举对保存王羲之书迹起了重大作用。


唐太宗偏爱王书,使当时朝廷上下乃至文人学士纷纷仿效,蔚然成风。相传唐太宗藏有王书真迹三千六百张,通常把一丈二尺装成一轴,尤其以《兰亭》为最宝贵和珍惜,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早晚观赏。有一天贴近其子高宗的耳边说:"我死以后,给我把《兰亭》带去。"等到居丧之日,用玉匣盛着《兰亭》埋葬在昭陵之中。唐太宗生前命供奉拓书人赵模、冯承素等各摹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这样,虽然真迹被埋于泥土,摹本却流布人间,客观上扩大了这一无价珍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有冯承素、搭遂良、虞世南三种摹本在世。启功认为,在所有《兰亭》摹拓或石刻本中,《神龙本》最为优异,不但间架结构精美,而且行笔的过程、墨彩的浓淡也都非常清楚,是不失神气、有血有肉的精品,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书法史中,佛门僧侣中擅长书法者人才辈出,他们在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十就收有近百名僧人书家,不但人数众多,而且书艺艺术高华。隋僧智永、唐代怀素、怀仁、辨才、高闲、贯休、齐已等都是书法史上的显赫名家。启功称隋僧智永的书法是"其笔锋墨彩,纤毫可见"。智永书写《千字文》后,各代书家相继以各种书体重写,既普及了文化。又推动了书法的发展。这也是智永的首创之功。在书法技艺上,"永字八法"是智永所创。连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据郭沫若考证系智永所作。郭老指出,《兰亭》字体不像晋代字体,文章情调与王羲之不符,系隋僧智永伪托。宋代就有人对《兰亭》提出过种种揣测,对于定武本的真伪也纷辩论。到了清末,有人索兴认为文和字都不是王羲之的。启功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启功对唐代僧人怀仁及其集字《圣教序》碑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他说,怀仁集王刻《圣教序》是近2000年来书法史、美术史、手工艺史上的一件著名杰作。看每个字笔画的顿挫、流动、字形、字势的精密优美,上下字、前后行的呼应连贯。真是使人惊讶叹赏。而全部字数又是那么繁多,也绝不是短时间所能完工的。这块碑文不仅是古代书法的一件名作,也不仅是王羲之字迹的一个宝库,实际是几个方面综合而成的古代工艺美术的一件绝品。唐代僧人推动书法的发展,其功业千古,精神永垂。相传怀素家境贫寒,连买纸的钱也没有,因此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少年时出家做了和尚,诵经坐禅完毕后就专攻书法。他练习书法的毅力是惊人的,常用漆涂在木板和木盘上反复书写,天长日久把盘板都磨穿了。他精意翰墨、临池不辍,当自己感到没有纵览当代书家墨迹、见识浅薄时就挑书箱、执锡杖,向西出游国都长安,拜见当代知名人士,多方面地综合分析他人的艺技之长,认真学习前人遗留下来的名著和稀有的书简,从中吸取营养,"豁然心胸,略无疑滞"。启功说,怀素的书法成就与他的勤学不舍、执着的追求是分不开的,他的书法就像历史和社会的一面镜子,不仅反映了唐代书法的时代特征和的审美趣味,而且也使后人体悟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那股一往无前、刻苦献身的精神。


纵观启功一生,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财富,有书法巨作,也有学术成就。然而,最珍贵的莫过于启功将一生投身书法艺术中的决心、思想与态度。在时代不断地更新发展中,我们要把握住启老的书法美学思想,好好传承启老的精神力量。根据本文梳理的启功书法美学思想三大特征,挖掘出适合于现代社会高等书法教育的优质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要文慧.启功“结字观”和“临帖观”价值刍议[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3,(04):128-133.
[2]李洪智,高淑燕.从启功书作的文辞谈及书法美育[J].荣宝斋,2023,(01):164-173.
[3]启功口述历史[M].启功,口述,赵仁珪,章景怀,整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9,65.
[4]法苏恬.启功的“学”与“教”对新时代高等书法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J].艺术教育,2022,(10):135-138.
[5]宋维峰.启功与赵朴初晚年书法作品赏析[J].东方收藏,2022,(08):31-33.
[6]李艳辉,任立红.书法字体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探讨[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19):47-49.
[7]潘杨.书法的时代性及意义[J].今古文创,2021,(13):99-100.


--


以上是启功先生和米南阳先生为李宗盛、刘澳素描题书,本课题组将请楼明星博士、罗冬青博士邀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后裔米南阳题书,为抽蓄的环境景观、石头文化赋能。




      楼明星  

罗冬青

2023年7月30日至8月16日,楼明星、罗冬青参与《工业文化书画摄印巡回展》、《中日韩吴昌硕、沙孟海及弟子书画巡回展》及《书画在工业设计和CI中的应用巡回展》的组织、设计、宣传。